当“1万亿美元薪酬”这个数字砸进舆论场时,整个商业世界的认知体系都在震颤。这不是某个中东王室的石油分红,也不是华尔街巨头的世纪并购,而是特斯拉为CEO马斯克开出的“十年劳动合同”——一个相当于全球120个国家年度GDP总和的天文数字。更荒诞的是,特斯拉董事会主席登霍姆在采访中轻描淡写地辩护:“他图的不是钱,是投票权。”

这句话像一颗火星落进了炸药桶。在特斯拉股价跌跌不休、季度利润同比下滑40%、全球裁员1.4万人的2025年,董事会拿着股东的钱豪赌“未来业绩”,却对当下的亏损视而不见;登霍姆一边强调“完不成目标分文不取”,一边回避方案中“业绩目标远低于马斯克过往承诺”的硬伤。这场看似“激励天才”的资本游戏,正在撕开现代企业治理最虚伪的遮羞布:当创始人权力膨胀到可以定义“规则”,当董事会沦为CEO的传声筒,所谓的“市场化薪酬”不过是一场精心包装的权力寻租。
一、万亿薪酬的本质:用股东的钱买创始人的“忠诚”?
登霍姆在采访中反复强调:“这与过往业绩无关,只看未来。”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特斯拉愿意用1万亿美元,赌马斯克未来十年能把公司带到新高度。但问题在于,这场“赌局”的风险与收益完全不对等——赢了,马斯克拿走万亿财富;输了,他不过是回到“普通世界首富”的位置,而股东却要承担股价暴跌、公司价值缩水的后果。
更讽刺的是,这份薪酬方案的“业绩目标”低得离谱。根据TechCrunch披露的文件,方案要求特斯拉2030年营收达到4000亿美元,较2024年的968亿美元增长313%。看似激进,但对比马斯克2018年“2025年营收5000亿美元”的承诺,这分明是“降标促销”。更别提方案中“市值目标仅需达到苹果公司当前水平的60%”“毛利率要求低于行业平均”等宽松条款,与其说是“考核”,不如说是给马斯克量身定制的“财富直通车”。

为什么董事会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登霍姆的一句话泄露了天机:“他需要通过重大挑战获得激励。”翻译成人话就是:马斯克这样的“天才”,普通的钱已经刺激不了他,只能用“万亿级游戏”吊着他的胃口。可问题是,特斯拉不是马斯克的个人玩具,而是一家市值万亿美元的公众公司。当董事会把“激励创始人”凌驾于“保护股东利益”之上,所谓的“现代企业制度”早已异化为“强人独裁”的遮羞布。
二、“图的不是钱”?一场关于权力的皇帝新衣
“我觉得在核心是投票影响力的情况下,谈论金额多少有点奇怪。”登霍姆的这句话,被舆论解读为“马斯克要的是控制权,不是钱”。但稍微有点商业常识的人都该明白:在资本市场,“钱”与“权”从来都是一体两面。
马斯克目前持有特斯拉23%的股份,是最大股东。但他一直对“稀释股权”高度敏感——2024年特斯拉增发股票融资时,他曾公开反对,理由是“会削弱创始人对公司的掌控力”。而这份薪酬方案的核心条款是:马斯克每达成一个业绩目标,就能获得特斯拉0.6%的股份,十年最高可累计获得6%股权。这意味着,若他完成所有目标,持股比例将提升至29%,彻底巩固“绝对控制权”。
所谓“图的不是钱”,不过是把“用股权换控制权”包装成“理想主义者的追求”。当登霍姆说“他对额外财富不太感兴趣”时,是否忘了马斯克早已是全球首富,其个人财富中90%来自特斯拉股票?若他真不在乎钱,为何要在薪酬方案中设置“股价达到1500美元才能解锁全部股权”的条款?为何不直接接受“无现金、纯投票权”的激励方案?
这场“皇帝的新衣”式辩护,暴露了硅谷权力游戏的潜规则:当创始人被神化为“不可替代的天才”,他的任何诉求都会被合理化。董事会与其说是在“辩护”,不如说是在“跪拜”——毕竟,过去十年特斯拉的股价暴涨,让所有质疑马斯克的人都闭了嘴。但现在,当汽车销量连续三个季度下滑、新能源市场竞争白热化,董事会还在用“造神运动”的逻辑赌未来,这不是勇气,而是愚蠢。
三、亏损期的天价薪酬:谁在为资本狂欢买单?
2025年第二季度,特斯拉财报显示:营收同比下滑12%,净利润暴跌40%,毛利率跌破15%,创下十年新低。与此同时,全球汽车市场价格战愈演愈烈,比亚迪、大众等对手纷纷降价抢市场,特斯拉的“高端护城河”正在崩塌。在这样的背景下,拿出1万亿美元给CEO发工资,无异于在漏水的船上给船长镶金马桶。
登霍姆辩解称:“这是对未来的投资。”但投资者要的不是“未来画饼”,而是“当下止血”。截至9月,特斯拉股价较2021年高点已跌去70%,市值蒸发7000亿美元。无数散户股东套在高位,机构投资者纷纷减持,而董事会却在此时告诉大家:“再掏1万亿给马斯克,他会带我们飞。”
更荒谬的是,这份薪酬方案的“业绩目标”与“公司困境”完全脱节。方案要求“2030年汽车年销量达到3000万辆”,但2024年特斯拉销量仅为1200万辆,且增速已从50%降至15%;要求“开发出完全自动驾驶技术”,但过去五年马斯克每年都承诺“明年实现”,至今仍在L2级徘徊。当目标与现实的鸿沟大到离谱,所谓的“完不成目标分文不取”,不过是让股东安心的安慰剂。
谁在为这场资本狂欢买单?是高位接盘的散户,是被裁掉的1.4万员工,是被拖欠货款的供应商。当马斯克在推特上大谈“火星移民”时,特斯拉工厂的工人正在为降薪抗议;当董事会主席在《纽约时报》镜头前美化“万亿薪酬”时,股东群里的质问已经刷了屏。这场用“理想”包装的贪婪,正在透支特斯拉最后的信誉。

四、硅谷神话的破灭:天才叙事掩盖下的治理危机
马斯克的万亿薪酬争议,本质上是硅谷“天才崇拜”模式的终极悖论:当一家公司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身上,当董事会放弃监管责任甘当“橡皮图章”,所谓的“创新”不过是权力失控的遮羞布。
过去十年,硅谷盛行“创始人绝对控制”文化——扎克伯格用“超级投票权”掌控Meta,贝佐斯通过股权设计牢牢控制亚马逊。这种模式在企业扩张期确实高效,但当公司进入瓶颈期,“一言堂”的风险就会爆发。特斯拉的问题早已不是“马斯克是否聪明”,而是“谁来监督聪明人”。当董事会特别委员会成员由马斯克亲信担任,当薪酬方案未经独立第三方评估,所谓的“市场化激励”不过是利益集团的自嗨。
更危险的是,这种“造神运动”正在扭曲商业价值观。年轻创业者开始模仿“马斯克模式”:把自己包装成“改变世界的天才”,用宏大叙事吸引资本,再通过复杂的股权设计掌控公司。当“讲故事”比“做产品”更重要,当“控制权”比“盈利能力”更被追捧,整个商业世界都在滑向危险的边缘。


五、股东觉醒:这场万亿赌局该停了
11月的股东投票日越来越近,这场关乎特斯拉未来的“公投”正在撕裂投资者。机构股东集体喊话:“重新评估业绩目标”;散户股东发起联名抗议:“拒绝为天价薪酬买单”;连特斯拉前CTO都忍不住发声:“这是对公司治理的侮辱。”
登霍姆说:“如果他无法达成目标,将一分钱也拿不到。”但股东们想问的是:如果他达成了目标,公司真的能变得更好吗?当所有资源都向一个人倾斜,当团队失去独立决策能力,当质疑声音被贴上“不懂创新”的标签,特斯拉的未来真的安全吗?
真正的企业治理,不是把宝押在“天才”身上,而是建立“即使创始人离开,公司依然能运转”的制度。谷歌的“三驾马车”模式、微软的“职业经理人+董事会制衡”体系,早已证明:优秀的企业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舞台,而是一群人的协作。
马斯克或许是个伟大的梦想家,但特斯拉不是他的私人实验室。当万亿薪酬方案被包装成“为了未来”,当董事会把股东的钱当成赌资,我们终于看清:硅谷的神话正在破灭,而那些为“天才叙事”买单的人,终将成为资本游戏的祭品。
11月的投票日,希望股东们能清醒一点:你们投的不是“支持马斯克”,而是“捍卫公司治理的底线”。毕竟,没有任何天才值得万亿薪酬,更没有任何理由让一家亏损企业,为一场权力游戏买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