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17日,韩国演员文佳煐以一身黑色蕾丝吊带套装现身仁川国际机场,却因服装的“内衣属性”争议引爆中韩舆论场。这场看似偶然的机场街拍事件,实则折射出全球化语境下公众人物着装规范、品牌商业诉求与文化价值观的多重碰撞。

文佳煐当日穿着的Dolce & Gabbana 2025秋冬系列蕾丝吊带裙/短裤套装,被品牌方定义为“睡衣风外穿”潮流单品。尽管外搭长款宽松外套且未暴露隐私部位,但细肩带、蕾丝镶边等设计元素仍引发争议。

反对者认为,该单品在商品详情页被明确标注为“内衣”,其贴身剪裁与睡裙无异,穿着此类服装出入机场“逾越公共礼仪边界”。有韩国网友直言:“普通人穿睡裙去机场会被当作异常,明星凭什么享有特权?”
支持者则强调,整套造型设计完整,外搭覆盖率达80%以上,本质是“审美差异”而非“道德越界”。国内网友更以反讽口吻评论:“若内娱女星如此穿搭,热搜直接爆掉。”
争议的复杂性在于,服装的功能属性与文化符号意义产生了割裂。品牌试图通过“睡衣外穿”颠覆传统着装规范,但公众对“内衣”的认知惯性仍将其拉回私密领域。

作为Dolce & Gabbana的代言人,文佳煐的穿搭选择带有明确的商业使命。品牌方试图通过此次合作推广“成衣即艺术”的概念,将家居服元素融入高级时装。然而,这一策略在东亚市场遭遇水土不服:

品牌近年持续推动“家居服外穿”概念,2024年米兰时装周曾以透视装引发类似争议。文佳煐此次造型延续了品牌“打破常规”的叙事,但韩国市场对“内衣外穿”的接受度明显低于欧美。

文佳煐团队透露,她多次拒绝保守穿搭方案,试图通过服装打破“清纯女演员”标签。然而,这种个人表达在公众眼中可能被解读为“刻意博眼球”。其过往零下12℃穿睡裙现身机场、米兰透视装等事件,已累积形成“争议体质”标签。这种矛盾揭示了明星与品牌的深层博弈:品牌需要先锋性话题维持热度,而明星需在商业合作与公众形象间寻找平衡点。

事件引发的舆论撕裂,本质是不同文化语境对“得体”定义的冲突。韩国舆论场强调公共场合的“端庄义务”,认为艺人需承担更高的道德示范责任。有媒体将争议与“女性身体规训”挂钩,指出社会对女性着装的审视远严于男性。中国网络呈现出更明显的代际分化。年轻群体支持“穿衣自由”,认为“露肤程度与道德无关”;而中老年网友则担忧“伤风败俗”,甚至类比“地铁哺乳争议”。欧美网友普遍持包容态度,认为“只要不违法就是艺术”;而东南亚国家网友更关注“家庭友好性”,批评其“不适合带孩子场所”。这种差异印证了社会学家鲍德里亚的“消费符号理论”——同一件服装在不同语境中被赋予截然不同的意义,成为文化权力的角力场。

机场作为现代社会的“过渡性空间”,既是私人生活的延伸,也是公共秩序的试验场。文佳煐事件暴露了公众对“可见性”的焦虑:女性身体在公共领域的展示尺度,始终被置于道德显微镜下。
品牌推动的“前卫穿搭”常以挑战传统为卖点,却可能忽视文化差异带来的认知鸿沟。Dolce & Gabbana曾因辱华广告遭中国市场抵制,此次合作虽未直接涉及敏感议题,但争议背后仍隐含着消费者对品牌价值观的审视。

文佳煐在采访中坦言:“因固有形象感到束缚,希望通过穿搭展现真实自我。”这种自我表达的诉求,与社会规训形成尖锐对立。正如网友评论:“穿衣自由从不是绝对权利,而是在尊重他人前提下的有限自主。”

文佳煐的蕾丝吊带,最终成为多方博弈的符号载体。品牌获得话题热度,公众完成道德站位,明星巩固反叛人设,而真正的议题——如何在商业利益、文化传统与个体权利间建立共识——却仍未被触及。或许正如时装设计师山本耀司所言:“服装是社会的皮肤。”这场争议,正是全球化时代文化碰撞在身体表面的具象化呈现。
当下一件T恤的褶皱都可能引发跨国争议,我们或许需要重新思考:在多元价值观共存的当下,“得体”的边界是否应该由更包容的对话而非单方面审判来划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