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垫江县人民法院周嘉法庭成功调解了一起因“可消除笔迹”引发的民间借贷纠纷。这起案件展现了在法与情之间的智慧平衡,为类似纠纷的化解提供了有益借鉴。
这起纠纷源于2022年的鱼饲料交易。原告匡某某长期向被告汤某某供应鱼饲料。2022年8月13日,双方结算后确认汤某某尚欠货款51000元。为明确债权债务关系,汤某某出具了一张借条。随后几个月里,汤某某陆续偿还了部分款项,但争议随之而来。原告坚称被告仅还款23000元,尚欠28000元;而被告则声称已还款31000元,其中一笔8000元的还款曾被原告用可消除笔在借条上备注,如今这笔迹已消失,无从考证。
庭审过程中,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原告对被告提出的“可消除笔备注”之说坚决否认,而被告除了口头陈述外,无法提供其他证据证明这8000元还款的存在。就在案件即将依据证据规则作出判决时,被告提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建议:双方以传统方式——发誓来解决争议。他承诺,只要原告愿意发誓确实没有收到这8000元,他就愿意如数偿还28000元欠款。
这一提议虽不在常规司法程序之内,却体现了乡土社会中对诚信的珍视。承办法官在尊重当事人意愿且不违背司法原则的前提下,引导双方在法庭院坝中完成了发誓仪式。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由被告偿还原告28000元。这起案件的成功调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实践的生动体现。诚实信用不仅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法官通过引导当事人践行这一价值准则,成功化解了纠纷,让人民群众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和对公序良俗的尊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