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众文艺座谈会于10月13日在淄博市召开,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莫言接受闪电新闻记者采访时谈到刀郎把《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改编为歌曲《罗刹海市》,受到网友喜欢,流行就是因为传唱者或者读者从歌词里面看到了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产生了强烈的现代感、当下感。
莫言认为,山东文化积淀深厚,山东的文艺工作者在新大众文艺创作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创作接地气的作品,同时在改编经典时要融入对当下生活的理解,赋予其当代性、现代性,让经典焕发新的活力。
《2002年的第一场雪》火遍大江南北
十年后凭《罗刹海市》再次一夜爆红
刀郎,本名罗林,四川资中人,是国内极具号召力的知名歌手。2004年,他的专辑《2002年的第一场雪》火遍大江南北,但一夜走红后,他一度选择了“逃”。2006年初“复出”后,他在2013年再次淡出公众视野。2023年7月,“沉寂”十年的刀郎带着新专辑《山歌寥哉》归来,再次一夜爆红,其中歌曲《罗刹海市》更是刷屏多个音乐平台。
歌词解读
《罗刹海市》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写的是一个“以丑为美”的地方,在歌词改编中,刀郎保留了原文荒诞、讽刺的精神内核,“那马户不知它是一头驴,那又鸟不知它是一只鸡”,“勾栏从来扮高雅,自古公公好威名”。
如此特别的歌词,加上民俗小调靠山调的应用,这样的表达和我们惯常所见的流行音乐,像是两个世界,也让这首歌有了某种现实批判性。
“罗刹海市”既是蒲松龄虚构的小说世界,也是刀郎这些年经历的某种现实场景。这一现实里,当然并非几个歌手,其所指向的甚至不只是流行乐坛或音乐圈,而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一些现象。
无论如何,刀郎凭借这张崭新的专辑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公众对刀郎这首歌的热议,当然也不完全是出于吃瓜心态,而是因为其中的这份“特别”。这份“特别”,也再次证实了刀郎的音乐才华与创作能力。
(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自闪电新闻、新闻晨报、新京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