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学生在问政四川平台反映,西昌月城学校初中男生宿舍床位紧张,8人宿舍实际入住9人。学校要求初一男生两人挤一张床,学生高矮胖瘦不一,挤着睡根本无法睡好。
学生提供的班级群聊天截图显示,老师表示,初一男寝床位紧张,学校给班级安排了4个寝室,每个寝室有8个床位,其中有3个寝室住了9人。老师还表示,搭铺轮流合住是最公平的做法,学校正在统计住校人数,家长不愿意可以提出。
根据学生提供的截图,8人宿舍实际入住9人,多出来的1人轮着和别人睡一张1.1米宽的床。
9月30日,学校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已连夜将宿舍管理员寝室改造为学生宿舍,同时还在其他地方增加了床铺,目前10名同学都已安排单独床位。
媒体评论:8人间宿舍住9名男生,别等媒体曝光才解决
从“不可改变”到“一夜解决”,这种戏剧性的转变固然令人欣慰,但更值得深思。为什么非要等到学生投诉、媒体介入,学校才去高度重视并立即解决本就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
令人困惑的是,学校为什么总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明明有可以利用的资源,也有其他可改造空间,却非要等到问题被曝光才动手解决,这种“不曝光不解决”的办事逻辑,暴露的是某些管理者的惰性思维。
宿舍紧张是许多学校面临的现实困境,但这绝不能成为应付、凑合的借口。教育工作者常把“以学生为本”挂在嘴边,可当孩子们连一张安稳的床都得不到时,这些口号显得多么苍白。
总把“困难”挂在嘴边,却不愿多走几步寻找解决方案,说到底是没把学生的权益和感受放在心上。真正以学生为本,就该在发现问题后,第一时间想方设法解决,而不是坐等问题发酵。
事实证明,只要真想解决,办法总比困难多。问题被曝光后,10名学生一夜之间全都有了单独床位,解决速度之快,措施之有效,与之前“不可改变的事实”形成鲜明的对比。
今年9月开学以来,多地学校被曝出宿舍条件差问题。有的学校宿舍,室内卫生间“半敞开”,弥漫异味;有的宿舍铺床仅由三角铁和膨胀螺丝固定,存在安全隐患;有的宿舍门窗破损严重、卫生间潮湿发霉……无一例外的是,被媒体曝光后,问题都迎刃而解。
类似“曝光才解决”的戏码在现实中屡见不鲜。
别等媒体曝光才解决问题,别等学生投诉才改善条件。学生的成长等不起,教育的质量慢不得。只有把学生的冷暖真正放在心上,教育才能承载起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大众日报)
(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自极目新闻、大众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