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四点二十八分,景德镇某校门口的小巷已经排起了长队。油锅滋啦作响,香味顺着风钻进每个人的鼻尖。有人踮脚张望,有人掏出手机拍视频,还有人边等边喊:“鸡排哥!今天脆不脆?”
“脆!不脆我不会原谅我自己!”他头也不抬,手起刀落,鸡排入锅,油花四溅。这一幕被拍下来传到网上,短短几天,播放量破百万。
这不是什么网红打卡地,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街边摊。但鸡排哥不一样。
他卖的鸡排六块,学生五块。四点半以后,散客想买?不好意思,优先学生。这不是生意经,是他给自己定的规矩:“他们放学就等着这一口,我不能让他们失望。”
有外地游客专程赶来,却因来晚了没买到。他站在摊前一脸失落,鸡排哥反倒先道歉:“今天炸得少,对不住了。”转头就记下人家的联系方式,说下次来不用排队,还送小礼物。
你说他是生意人?可他处处不按“赚钱逻辑”出牌。
你说他是理想主义者?可他每天准时出摊,风雨无阻。
在这个扫码下单、自动回复、客服永远在“转接中”的时代,我们习惯了效率,却渐渐忘了——原来人和人之间,还可以这样说话。
他递鸡排时会说:“袋子打开,我要的是速度。”
你笑,他也笑。
那一秒,你吃的不是油炸食品,是久违的、带着烟火气的真诚。
有人算过,他每份便宜一块,一天少收几百。可他的摊前,永远有人在等。
不是因为便宜,是因为值得。
原来我们怀念的,从来不是一块鸡排,而是那个愿意为你多炸三十秒、少收一块钱的人。
这年头,算法懂你爱看什么,却不懂你累了一天只想听一句“今天脆度拉满”。
我们被数据包围,却越来越渴望一个会开玩笑、讲原则、记得你口味的“真人”。
鸡排哥没上过管理课,但他懂人心:
服务不是流程,是温度;
生意不是交易,是信任。
下次你路过街边小摊,别急着扫码离开。
试着抬头看一眼老板的眼睛,说句“今天味道怎么样?”
也许,你会收获一份比食物更暖的东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