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温度,不在于高楼大厦的高度,而在于一辆公交车是否愿意等一位背篓老人30秒。
近日,有网友在网络平台反映,重庆万盛区一名拄着拐杖的老人坐在超市门口等公交车,公交车到来后,他赶紧起身打算背上背篓,但没等他背上背篓,公交车就发动驶离,旁边有一名红色衣服的大娘也在呼喊公交车,但驾驶员没有停车举动。后续经交通运输局执法人员调查,该公交车驾驶员拒载行为属实。
虽然后续处理结果是司机被处罚加开除,但其背后折射的城市公共服务“软实力”短板,却需要我们持续追问。公交作为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一环,不仅是连接街区巷陌的交通纽带,更是体现城市人文温度的流动窗口。一旦司机在日常运营中缺失了对弱势群体的基本关怀,所伤害的远不止是个别人的乘车体验,更会侵蚀公众对城市文明形象的信任感。尤其是对老年人而言,公交往往是他们出行的主要依靠——他们可能不会使用打车软件,没有骑共享单车的经验或者能力。公交车于是成了他们就医、买菜、走亲访友的重要依靠。如果公交这班车再将他们拒之门外,他们的生活半径、与社会的链接程度,将会越来越小。
我们体谅司机在一线工作中需要面对时刻表、绩效考评等压力,但效率与包容并非不可共存。比如许多城市已推出“响应式停靠”“爱心等待铃”等柔性机制,说明技术与管理手段完全可以兼顾人性化与效率。公交公司虽说此次反应迅速,但不能仅仅止于“开除涉事司机”这类切割操作,更应反思考核制度是否过分强调准点、工作时长等而忽视服务本质。主管部门的约谈和培训要求,若不能转化为考核指标的调整和企业文化的重塑,类似的“拒载”仍会换种形式重演。
我们常说,城市的发展要以人为本。这个“人”,不仅包括追逐效率的年轻人,也应涵盖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老人。公交多等三十秒、司机多一句提醒、乘客多一份理解,这些看似小小的举动,才是滋养社会文明的根系,最终汇聚成一座城市最动人的精神底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