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峡网报道,当地时间10月26日下午,南海海域上空接连发生两起美军军机坠毁事件,半小时内两架分属不同部队、不同型号的军机先后坠入海中,这样的密集事故在美军近年部署中实属罕见。最先出事的是隶属于第73直升机海上打击中队的MH-60R“海鹰”直升机,下午2点45分左右它从“尼米兹”号核动力航母起飞执行任务时突然失控坠海,机上3名机组人员侥幸被救起;仅仅30分钟后,隶属于第22战斗机攻击中队的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也在同一航母起飞后坠入南海,2名飞行员及时弹射逃生,最终同样被成功营救。两起事故均无人员伤亡,但短时间内同一起飞点接连出事,让外界对美军战备状态产生强烈质疑。
作为涉事载体的“尼米兹”号核动力航母,本身就是这场事故的重要背景板。这艘1975年服役的航母已经接近50年舰龄,原计划2026年正式退役,此次部署本应是它退役前的“告别之旅”,如今却成了美军装备老化问题的“曝光现场”。根据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此前发布的报告,“尼米兹”号上不少战斗系统零件早就停产,维护人员只能从二手市场淘换替代零件应急;核动力系统虽然还能维持安全运转,但寿命已逼近极限,2021年刚出坞就因核反应堆“轻微材料缺陷”被迫返航,2022年又因饮用水系统污染紧急停靠,这次带着“一身毛病”在南海执行任务,舰载机出事似乎早有伏笔。更无奈的是,“尼米兹”号此次部署本就是被迫之举,因为接替它的“肯尼迪”号福特级航母迟迟无法交付,美军只能让这艘“老舰”硬撑场面。
事故发生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飞往日本途中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这两起事故给出了自己的判断。他直言事件“非常不寻常”,但明确否认有人蓄意破坏的可能,同时抛出一个关键猜测——“可能就是燃油质量不好”。这个说法并非没有依据,MH-60R直升机和F/A-18F战斗机使用的是同一种航空煤油,也就是美军通用的JP-8喷气燃油,两架飞机从同一艘航母起飞,大概率加注了同一批燃油;再结合“尼米兹”号已知的老化问题,储油舱存在漏水风险,很可能导致燃油被污染或混入杂质,进而引发军机机械故障或系统失效。不过特朗普的猜测目前只是个人观点,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仅表示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暂无更多技术细节公布。
除了燃油质量,还有两种可能性同样值得关注。一种是两起事故本就是独立事件,MH-60R直升机可能因飞行员操作失误坠海,F/A-18F战斗机则可能是自身设备故障导致失控,就像学生考试时第一题错在计算、第二题错在公式,看似巧合实则各有原因。另一种则指向美军更深层的体制性问题,美国造船业近年来积压问题严重,舰艇维修周期一拖再拖,“华盛顿”号航母维护延迟导致“斯坦尼斯”号空等两年,“杜鲁门”号因船坞不足迟迟无法修复;即便美国国防预算高达8860亿美元,军备更新速度也跟不上消耗速度,美军只能用老旧装备硬撑全球部署,长期高压运转下,事故概率自然大幅上升。
面对这场突发事故,中国外交部的回应显得直接又理性。10月27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郭嘉昆明确表示中方已经注意到相关报道,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如果美方提出请求,中方愿意提供必要援助。但同时中方也毫不避讳地指出核心问题——美军军机是在南海开展军事演练时坠毁,而美方频繁派遣军舰军机到南海炫耀武力,才是引发海上安全问题、破坏地区和平稳定的根源。这番表态既守住了人道主义底线,又清晰传递出中方立场,不回避矛盾也不激化冲突,反而在国际舆论中树立了理性大国形象。
其实美军在南海频繁出事早有征兆,近年来美军航母编队几乎常年在南海巡航,从侦察飞行到所谓“航行自由”行动,不断挑战地区安全底线。表面上是展示军事存在,实则是在不断透支战备能力,这次半小时内连坠两机,就是长期高压部署的直接后果。即便后续调查能给出一个明确的技术性结论,比如确实是燃油问题或设备故障,但也掩盖不了美军海上力量的疲态,以及全球战略过度扩张的现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